3岁左右的宝宝,能基本上掌握初步的数概念。但是,如果从2岁左右就开始对宝宝进行前期数学教育,今后,宝宝不但能够很容易理解抽象的数概念,更重要的是,数学能够帮助宝宝认识世界感知未知的事物。
为宝宝提供前期数学教育
要让宝宝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家长应该通盘了解每一种数学的领域,基本上数学领域分为4大部分:1 数与计算。2量与实测。3 形状与空间。4 逻辑推理关系。针对这几个方面,我们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引导。
一、数与计算
唱数与点算:唱数是语言上的表达,即用嘴数出“1、2、3、4……”点算是手与口的对应,即一边用嘴数数一边用手指指出所数的物品。为了让宝宝确实了解数字的量,可以用实际的物品给宝宝点算。例如你可以拿2个苹果,口里说2,手上数1个、2个苹果。直接教宝宝念数字其实并没有效果,因为宝宝只是在背诵,并不了解数的概念。如果有10件东西放在他的面前,却十有八九数不出来。因此,实物点算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教育方式。
比较多少:让宝宝透过具体的物品比较数量的多少,哪一个少或是一样多的意义。
1、“一一对应法”
这是比较多少的好方法,例如,你想让宝宝比较2和3哪个比较多?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准备3个塑料碗和2个苹果,让宝宝把苹果放入碗中,1个碗里放1个苹果,然后问问他:可不可以装得刚刚好?为什么有一个碗是空的?到底是2比较多还是3比较多呢?这样宝宝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理解类似的问题了。
序数:表示数的顺序而且可以表示位置,像第一名、第二名……,另一方面就是表现位置的方向或是先后,要先提醒宝宝排序的方法和方向。
2、“排序法”
排序是对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某种要求进行顺序排列,是较高水平的比较。例如,从大到小,从高到矮,从粗到细等。开始排序时东西最好不超过5个,以3个为宜,物体之间的差异要明显。套娃、套杯都是很好的材料。以套杯为例,拿出最大的,最小的和中间的一个(这三个差别较大,宝宝容易分辨)让宝宝给它们排队。教宝宝找出最大的,然后在剩余的杯子中再找出最大的,与刚才的最大的做比较,排在最大的后面,依次类推。等宝宝熟练掌握后,可以增加排序的数量。长度:像远近、深浅、高矮以及厚薄等概念,可以在生活中多给宝宝比较的机会。
3、“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之一,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教宝宝学会比较。拿两根长短不同的铅笔,让宝宝自己比较一下,看哪一根比较长。或是让妈妈和爸爸站在一起,让宝宝比较一下,看谁比较高,是妈妈还是爸爸。宝宝的比较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辨别和认识上,让宝宝把需要比较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真正地比一比,可以加深对所比概念的理解。
时间: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务必要与生活相结合,先让宝宝感觉时间的长短,再去分辨时间的先后顺序,再慢慢认识几点钟。例如给宝宝买一个沙漏,让宝宝体会一下,沙子漏完需要多少时间。
重量:让宝宝通过自己的感觉分辨两种事物的轻重。你可以找两件宝宝能拿起的重量不同的物品,让宝宝自己用手甸甸看,是哪一个比较重。
面积:面积是一个平面的概念。你可以找一些不同大小的硬纸板,让宝宝自己比比看,哪一张纸板比较大。或者可以找一些不同大小的小纸片,让宝宝把它们覆盖在书本上,看看要几张小纸片才可以将书本表面覆盖完。这样宝宝就比较能够理解面积的意义了。
体积(容积):体积是一个三度空间的概念,因此更需要用实物让宝宝了解这种概念。
4、“媒介比较法”
因为宝宝对体积的理解可能有难度,所以需要通过一个媒介来增强他的认识。你可以找家里的盆子、瓶子或是罐子,让宝宝在瓶内装水,看看哪一个瓶子里装的水比较多,那么就是体积(容积)越大。
二、形状与空间
平面图形: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让宝宝说说这些图形的特点:例如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角……
“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感知活动。2岁后,随着孩子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的逐步发展,其观察的范围扩大了(能同时观察到事物两种以上的特性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加长了,但观察的目的性仍较差,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因此,父母应在引导宝宝多观察的基础上,提高孩子观察的目的性和准确性。你可以用纸板做成各种形状,让宝宝经过观察,了解这些形状的图片的特点,从而认识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让宝宝用积木堆叠各种简单的立体形状,例如立方体、长方体……
方位概念:即上下、左右、前后。要分辨这些概念,首先要找出一个基准物。例如把桌面作为基准物,那么桌面上面或是桌面下面,就可以让宝宝自己分辨了解。
对称:找找家里的哪些东西是相互对称而且相同的,窗户是不是?你也可以让宝宝看看自己的两只小手,问问他小手是不是相互对称的,或者让他试一试把两只手重合在一起,自己比较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