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孩子也会影响父母
关于父母抚养方式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的容许态度能最好地预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击性行为;其次的有效预测指标不是父母的抚养方式,而是儿童自己气质的冲动性(高活动性、冲动性的儿童易成为高攻击性儿童)。从事这项研究的奥尔维斯认为,一方面,高活动性、容易冲动的儿童会使母亲精疲力尽,而变得对他的攻击性很容忍,从而助长孩子的高攻击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为常常激怒母亲,使她无法容忍而采用体罚的方式来警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这就是说,孩子自己也参与了家庭抚养环境,并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这种环境导致了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3、对孩子缺少监控的父母
父母对儿童攻击性的另一间接影响是通过对儿童游戏、行为、朋友选择等活动的管理和监控实现的。研究发现,缺少父母监控可能造成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性和过失行为,包括与同伴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对青少年犯的父母的调查发现,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不关心。
4、容易滋生攻击性的家庭模式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杰拉尔德和帕特森观察了高攻击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这些儿童是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的孩子。然后把这些家庭和那些具有相似规模和经济地位、但没有问题的儿童的家庭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他们把这种家庭环境称为高压式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在形成高压式交往的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用哭叫、打闹和谩骂
来还击。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杰拉尔德和帕特森还发现,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极少用鼓励等积极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而只会选择高压性的策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高压环境出来的孩子对惩罚极其抵制。他们用相应的强力手段反抗父母,重复父母要制止的行为。他们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和关注。相反,在非高压家庭中的孩子平时就经常得到积极、肯定的关心,他们不需要用激怒其他家人的方式来得到关注。这种家庭的父母用惩罚方式教育孩子时也更为有效,他们能较好地把握住局面而不致陷入对抗的处境。
由此可见,对家庭心理气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一种有敌意的家庭环境──攻击性的滋生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