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为妊娠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主要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妊娠后期贫血患病率可高达40%。贫血对孕妇以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
膳食中铁的吸收率较低也是孕妇和乳母易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膳食特点是以谷类及根茎类食物为主,铁吸收率仅为5%左右,即使是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品中铁的吸收率也不过15%左右;同时膳食中还存在很多干扰铁吸收的因素,如磷酸盐、植酸等。再加上怀孕和哺乳本来对铁的需求增多,如果再有挑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则更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贫血一般表现为面色萎黄、口唇粘膜和眼结膜苍白、发枯、肤涩、头晕、无力、心悸、气急、疲倦等血虚症状。孕期严重贫血会使体质虚弱,引起临产时子宫收缩无力、滞产等,并且还会引起虚脱,甚至休克。
由于以上原因,孕妇和乳母的饮食调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可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全血、瘦肉、豆类等,以及一些富含水溶性维生素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柑桔、萝卜、芹菜、桃等。叶酸与维生素B12配合能增强治疗贫血的效果,可预防恶性贫血。维生素C则能促进铁吸收。
妊娠期,由于母体一系列生理变化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的生长发育,孕妇对铁、叶酸和维生素B12需要量的急剧增加,使孕妇成为营养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之一。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铁的摄入量:妊娠初期为15毫克、妊娠中期25毫克、妊娠晚期35毫克、乳母为25毫克。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和改善孕妇的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保证供给充足的热能和蛋白质,提供充分的铁、维生素C,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孕妇的贫血,其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1、增加血色素铁的摄入量血色素铁主要存在于畜禽的肝脏、瘦肉、血液和蛤贝类,所以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即可增加血色素铁的供给,而且血色素铁不受植物性食物中植酸和草酸的影响。因此,孕妇应增加肉类、动物血液和动物肝脏的摄入量。另外,动物性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也有利于铁的吸收,而动物肝脏还含有较多的核黄素,对铁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2、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由于维生素C可促进体内铁的吸收,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贫血,孕妇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可与铁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使铁在碱性条件下,仍能呈溶解状态,有利于铁的吸收。
3、增加叶酸、维生素B12的摄入量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性食品中,其中肝、肾、蛋类及酵母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肉类、贝壳类、鱼类、蛋类及动物肝脏、因此,应保证孕妇每日膳食中有一定量的动物性食品,特别是动物内脏。